蓬头痴 发表于 2025-5-16 19:50:56

一船明月过沧州:为何这座城敢称“文武双全”?

说到河北沧州,你会想到什么?是后周年间铸造的沧州铁狮子屹立千载不倒的奇迹?是《水浒传》里林冲刺配沧州道,那场风雪山神庙里的大战?还是20年前风靡全国的电视剧《神医喜来乐传奇》里“赛西施”做的沧州狮子头?

也许,这些IP都是沧州的代表,但却难以涵盖这座建州1500多年大城的历史底蕴。这是一座值得细细打量的华北城市,无论是作为北京、天津的“南大门”,还是坐拥中国第二大煤炭输出港——黄骅港的沿海城市,或者是南北运输的大动脉、“一带一路”的重要繁荣点。

这里“刚柔并济、文武相融”,这里有大运河与渤海的河海激荡,这里有辉煌历史与“推进沿海经济强市”建设的共鸣。

大运河与“过沧州”的意蕴

在沧州园博园边上的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,你一定会被这里隋唐的建筑风格所震惊,门户崖立,廊庑高耸。这里的展厅,一段一段地讲述着大运河的故事,从杭州拱宸桥到燕京八绝。

在展馆里,有一句诗道出沧州大运河的风情:“一船明月过沧州”。

诗句妙在“一船”,妙在“明月”,妙在“过”。

三个看似平常的词语却串联起沧州大运河的魅力。月轮长满,光影皎洁,清辉铺地,一艘行船在桨橹欸乃声中,静水缓流,慢慢驶过沧州。或是上京赶考的读书人,或是急迫去江南贩售的商人,或是踌躇满志赴任的官员,一轮明月之下,当事人在船舱中询问:“这是沧州地界了吗?”

人在舟中,舟在水中,水在沧州。

沧州便是码头、节点,便是奔赴远方,人们南来北往,行人知道、路过、看见,这可能是无数人对沧州的共同感受:“过”了沧州,京城不远了;或者,“过”了沧州,后面是山东、江南更广阔的世界。“过沧州”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繁荣、交流,培育了开放、勇猛、朴实的精神品质。因为南北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,沧州成为很多人都曾经过的地方,也似乎显得有一些“陌生的熟悉”,你需要停下来,看一看沧州的风景,品一品狮城气蕴。

沧州,东临渤海,意为“沧海之州”,却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的城市。从东汉建安十一年(公元206年),曹操命董昭开凿平虏渠算起,运河水已在沧州大地流淌了1800多年。而京杭大运河沧州段绵延216公里,途中流经吴桥、东光、南皮、泊头等地,约占大运河总长度的八分之一。

一条京杭大运河在它身上蜿蜒了216公里,这也让它成了京杭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,约占全长八分之一。沧州城是运河城市中唯一一座被全境贯穿的城市。

数百年来,高桅长篙,大小船舶,在这里装仓卸货,北达京沽,南通齐鲁和江南,熙熙攘攘,络绎不绝。岸上茶庄酒肆、药铺布店,鳞次栉比,商贾云集。清代沧州诗人刘梦有《述沧州诗》:“工商如云屯,行舟共曳车。漕储日夜飞,两岸闻喧哗。”

南北交通的枢纽,给沧州带来了特有的文化气质:

——南北沟通,文化交融,这里人文荟萃,从汉代《诗经》正源的毛亨、毛苌到清代著名文人纪晓岚、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;

——南北沟通,烟火人间,让沧州美食融合天下,从羊肠汤到河间驴肉火烧,从沧州火锅鸡到喜来乐念念不忘的狮子头;

——南北运输,成就了武术文化、江湖侠义,从霍元甲、“大刀王五”,到吴桥杂技、孟村八极拳……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一船明月过沧州:为何这座城敢称“文武双全”?